[投影之窗消息]
時下傳統(tǒng)文化老樹新生,全球化趨勢又在加強國與國之間經(jīng)濟、文化、技術等多方位的聯(lián)系,一方面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根植滋養(yǎng),另一方面是現(xiàn)代教育走向國際化的趨勢日漸顯現(xiàn),齊魯大地正上演文化教育的沖突交融。
對于區(qū)域國際學校辦學者而言,如何處理好區(qū)域文化及教育模式的差異,對培養(yǎng)立足中國、面向國際的世界性人才不可或缺。8月30日,明基BenQ在山東青島出席TopSchool頂思舉辦的
“國際學校的中國化時代”的行業(yè)沙龍,與華北地區(qū)學校共同探討文化教育中的“中西合璧”。

中西結合,適用為妙
談到教育模式,有人主張中,有人主張西,中西模式看似沖突對立不可調和,但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從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差異化教學,直到今天也從未過時。

青島萬達赫德雙語學校的中學部校長蔡錦曦認為:“越中國、越國際”,如果不能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無法真正走向國際化教育之路的。每座學校有其校風校訓,有相應的文化教育理念,相應的校園文化展示空間,日常學習中文化氛圍包圍于無形,這些不能一概用中西來判定,而是要通過結合本地文化與國際視野造就適合的育人觀。
比如,在明基校園文化空間解決方案中,不同尺寸的超高清液晶顯示屏展示豐富的、可設計編輯的數(shù)字校園文化內容,在校園內形成一道亮麗的校園風景,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中踐行教育文化理念。這些校園文化內容部分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古為今用,從概念基礎上把握好國際教育,是國際學校扎根中國本土的首要條件。

軟硬兼施,科技育人
基于上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育人觀,國際學校的課程設置通常會遵循國際習慣,選擇PBL項目學習法、BYOD課堂模式、STEAM跨學科學習法等常見國際教學法,以便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隨堂引導下獲得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激發(fā)探索欲和學習興趣。這種
“中體西形”的理念模式搭配,需要有相應的教學輔助設備保持順暢運行,便捷與適用是關鍵需求。

明基國際學校解決方案以互動教育平板為硬件核心,其可移動、多人交互,無線投屏、智能書寫的特性同時滿足傳統(tǒng)黑板和投影儀設備的功能需求。考慮到國際學校教師資源跨國流通的困難,無線遠程傳屏(Borderless
Learning)
能夠讓遠隔重洋的學校同步上課,促進跨國文化教育交流,讓中國學生吸收我國本土文化的同時,和海外學生一起參與項目協(xié)作,感受原汁原味的國際教育。得益于軟件系統(tǒng)的支持,教師可通過AMS賬戶管理解決方案,對教學資料進行云端存儲和下載,再也不用擔心隨身攜帶的文件丟失,還能跨國分享給其它學校,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向遠程互動。
雖然目前國內的國際學校數(shù)量逐年增長,國際教育發(fā)展趨勢呈現(xiàn)一片大好,但如何躋身頂尖教學水平的國際學校席位,對于區(qū)域國際學校來說依然存在困境。辦學性質與課程類型相對單一,人才緊缺,缺乏專業(yè)的教師培訓……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得以解決。明基在本次校長沙龍中展示的國際學校教育方案,從硬件到軟件系統(tǒng),再到內容設計上,為瓶頸期急需突破的國際學校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新思路,積極推動本土國際學校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