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消息]
近日,由北京教育網絡和信息中心主辦的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會隆重召開。中央電教館副館長王曉蕪、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張國華到會并講話,各區縣教委、部分市屬市管高校信息中心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出席會議,市區縣教育信息中心、電教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近300人參加會議。 |

|
“十五”期間,北京市用于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超過20億元,其中,市級投入8億元,區縣投入12億元。實施“校校通”工程中,堅持政府主導制定規劃和技術規范,企業墊資建設,市、區縣共同分擔的建設模式,使全市網絡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全市基本建成由市級骨干網、區縣區域網和校園網三級網絡構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網。布局調整保留的1900多所中小學建成校園網,網絡節點進入每一間教室。全市中小學擁有計算機22萬臺,學生平均每10人擁有一臺計算機,專任教師平均每兩人使用一臺計算機。其他新型電教設備如投影機、視頻展臺、交互電子白板等也在逐步普及。
全市中小學全部開設了信息技術課,高標準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十一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實現“三個轉變”。即,從關注投入和建設向關注應用效益轉變;從關注技術本身到關注如何運用技術提升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轉變;從關注信息技術對教育局部的影響到關注信息技術對教育整體的改造轉變。
“十五”期間市級對中小學信息化投入8億元中有6億元投入到遠郊區縣。為10個遠郊區縣的中小學校建設校園網近千個,配備教師用計算機3萬臺,學生機5萬臺。市級的調控,有效彌補了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產生的影響,全市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環境明顯改善,城鄉學校在數字化時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通過眾多措施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有效促進了教育的均衡發展與合作。
會上,中央電教館王曉蕪副館長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除了繼續堅定地執行教育部黨組織領導工作的部署要求,堅持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建立科學的發展機制外,教育信息化工作將力爭增強電教隊伍的實力,以應用為突破口,進一步規范和促進資源建設,增強自身實力,再上新的臺階。北京市各區縣信息中心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紛紛表示,2007年的工作重心將放在各區縣的特色應用上,根據各區縣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信息化應用嘗試,在加強自身服務功能,為即將來到的課改進行支撐的同時,力求將信息化技術更廣泛地應用到教育當中,將信息化工作推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