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創文章】
隨著大眾對于數字藝術認知度與興趣的不斷提高,光影展已然成為各大商業綜合體、藝術展館場景中吸引人流的強勢項目。在過去的這一年中,筆者探訪了眾多大小規模、IP內容各不相同的光影展覽,從大型商超中常見的“小微”光影項目到頂流的“teamLab”光影秀,數量眾多的影像項目誠如大家常說的“良莠不齊”,但這又不禁令人心生疑惑——那些“平凡”的光影展層出不窮,它們的存在又是否因低成本、同質化內容而真的廉價呢?
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在抖音這個時下火熱的“展覽推廣平臺”上搶到了位于天津陸家嘴購物中心內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沉浸展早鳥票。整裝出發來到現場,入口處的布置簡潔,將“清明上河”的主IP體現得很完善,如此“直擊主題”的入口設計具備相對優秀的代入感。
進入展覽,在光影展項之前,此展覽的靜態靜物布置占據了重要地位。
從現場實拍圖中可以感受到作為一場“商業光影展”,其是否具備豐富的“網紅打卡”能力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指標。在優質,乃至標桿性的光影展覽中,影像所構建的“網紅打卡地”雖同樣能夠充分滿足觀眾打卡所需,但其一迫于成本、其二考慮互動性,靜態展項的布置始終成為多數商業光影展的重要選擇。
經過一條垂吊寫有北宋詩句幕簾的長廊,我們進入了此展唯一的光影展區。6臺投影機橫向融合展現一幅20余米的畫卷。展覽所采用的影像方案十分常見,但從場地內的“打卡景物”布置與波折起伏的投影墻面仍舊能看到展覽方的別出心裁。
投影內容以北宋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為藍本進行藝術再創作,動態的畫面在晝夜之間切換,背景音響不斷發出的臨街叫賣聲與畫舫之上鶯歌燕舞之聲使觀眾對畫面保持新意。
影像內容的體量約為10分鐘,不間斷循環播放。而在筆者的觀察之下,光影展區的觀眾平均停留時長約能達到20分鐘以上,遠高于展覽內其他靜物展區。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此展項為該展覽首處光影區,觀眾對新鮮事物的熱情還未被消磨,面對動態的視頻內容更激發了其“拍攝小視頻、發布朋友圈”等社交行為的欲望。
其次,大面積的投影展現做到了靜物展項難以企及的“共享性”。一大批在靜物展區觀眾的熱情想必都在等待其他人拍照打卡的時間中漸漸淡漠,待輪到自己時也仿佛時刻要被后面的人群催促。但投影的“大屏幕顯示”優勢極大程度擴大了觀眾的承載量,人們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停留時間也越長。
再次,影像內容往往是展覽中對IP詮釋度最高的部分,慕“清明上河圖”之名而來,自然要在最為重要的展項處留念。
最后,展覽方在光影空間內簡單布置的景物與影像形成了“新的反應”。雖非與投影內容聯動的互動體驗,但在投影的氣氛烘托下,這些靜態的擺設會被觀眾自發地利用起來,起到意料之外的積極效果。
借此《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光影展,我們從觀眾的實際觀展行為看到了商業光影展中“簡單投影”的價值所在,觀眾的喜好并不會因為投入展項的成本而動搖,在光影展多如牛毛的當下,令人眼前一亮的內容才是觀眾的關注點。
對于大量的商業光影展而言,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應是IP復用現象嚴重,內容同質化嚴重,一味地“加大劑量”應用投影以圖打造多個展覽爆點不僅會加劇觀眾的審美疲勞,更讓光影展項背上“粗制濫造”的無妄之災。影像科技深度結合文旅的大趨勢下,我們希望看到光影展覽的百花齊放,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朵朵注入心意的鮮花盛開,而不是趨之若鶩的“花卉大棚養殖”泛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