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消息】
在建立高度文化自信的國家方針與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下,越來越多蘊含文化底蘊的展演項目融入到大眾娛樂當中。在新時代大眾娛樂的圈子內,光影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展演形式,以其對內容新穎的展現形式與極強的表演張力受到了大量的關注。
自7月底,由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北京中創文旅集團聯合主辦,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光影藝術展落座北京五棵松華熙廣場。為將敦煌之美與文化更真切地展現于大眾眼前,展覽由原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常沙娜擔任藝術顧問,東京藝術大學特聘教授、資深紀錄片導演井上隆史擔任學術顧問,華人音樂家劉宏軍擔任音樂顧問。走入展廳,在光影變幻交織悠揚樂曲中“遇見敦煌”。
在高12米、總面積超過1500平方米的空間內,由愛普生提供的48臺高清液晶投影機點亮場景,為敦煌文化“賦予生命”。
在“遇見敦煌”的境遇中,文化不再是書面上記載著歷史長河的文字,亦不是追本溯源、理論考究的紀錄片,而是更加符合大眾審美,表現形式更為輕松的畫面演繹。
身著漢服的演員抑或加入其行列的“漢服”觀眾無需過多的表演,僅是行走于四周皆是“莫高窟壁畫”、“大漠駝隊”的場景中,讓人有一種打破時空壁障的既視感。
回歸場景之中,場地四周由10臺愛普生1715系列15000流明的投影融合投影而出的巨幅畫面將敦煌浩瀚壯闊的“大漠”、“巖壁”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贊嘆被“壯美”的四周景色包裹之時,腳下的“流沙涌動”更是沖擊著感官神經,沉浸感頓生。
不僅是場景的壯闊,愛普生3LCD液晶顯示的色彩優勢在此藝術展演中更是獨具一格。艷麗的色彩不僅為觀眾帶來了更強的視覺沖擊,讓觀眾仔細觀摩四周畫作之美。
不僅如此,液晶顯示技術對于色彩的還原程度讓“最真實”的敦煌呈現于觀眾眼前,如果你真的去過敦煌、親眼見過石窟壁畫,那么這猶如復刻一般的“光影畫作”想必會牽動起你內心的情愫吧……
在場景的中央,“八面玲瓏”的柱體投影與四周畫面遙相呼應,時而以飽含歷史氣息的文化符號為周圍場景陪襯,時而又與周圍場景渾然一體,一同展現華美之景。上方的紗幕更是將畫面以一種別樣的視覺效果展現,帶給觀眾一種“朦朧”的敦煌之美。
看罷場景,我們再來看內容。在光影的演繹下,我們看到了大漠之中緩緩行進的駝隊,在被淹沒歷史下,正是這一支支駝隊足下開辟出的絲綢之路為敦煌揚名。
五彩斑斕的綢緞從“大漠”的場景中飄揚而出,絲綢之路“生于大漠”,為煙波浩渺的大漠添了色彩、添了生氣。
隨著絲綢之路的興起,敦煌的文化、經濟空前繁榮。標志性的“飛天”畫作飄行于群山之巔。
這不但是一種對美的詮釋,就我個人而言,這更是一場敦煌文化的“遠行”,由“大漠孤煙直”行至“尋常百姓家”……
在“寫實”的文化過后,華美與清雅的花卉圖樣分別形成了兩種蘊含不同情感的場景。與我而言,前者正表現了絲綢之路興盛之下敦煌文化、經濟的昌盛,而后者之景雖已落幕于歷史,但其所遺留之文明仍舊如花般,令后世之人贊嘆其美。
在我看來,“遇見敦煌”是一次科技與藝術交融的成功案例,這成功不僅是內容呈現層面的,更多的是它確實完成了“大眾娛樂”的使命。借助光影技術,“遇見敦煌”成功地吸引了大眾的視線,成為了“網紅打卡地”,在此之余,觀眾在“光影藝術”的熏陶下,對敦煌文化“感知一二”,這便是文化于大眾娛樂之下傳播的實際意義所在。
最后,借由“遇見敦煌”的藝術顧問常沙娜的話表達我的愿望,“‘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是科技故事的開始,希望大家一起傳承敦煌藝術與文化!蔽覄t希望光影與藝術的融合能夠在大眾娛樂的圈子內“層出不窮”,在未來,以內容、互動性等不斷升級的姿態更多、更好地展現于大眾眼前,“以光影,興文化”!
|